運動攀登介紹

運動攀登介紹|

攀岩運動是近數十年才興起的新興運動,其中「運動攀登」於 1970 年由法國首先發展,逐漸成為全球性的體育項目。

早期的攀岩屬於登山運動中的一項技術。1983 年,法國人 François Savigny 發明了可移動式人工岩塊,人工岩場的設計也隨之誕生,使攀岩運動不再侷限於山林野外,人們在都市中即可安全體驗攀登的挑戰與樂趣,並嘗試突破自我極限。

1986 年開始舉辦正式的室內攀登比賽,並於 1989 年在英國舉辦第一屆世界盃攀登賽,掀起攀岩運動的國際化浪潮。

國際賽事初期由隸屬於國際山岳聯盟(UIAA)的國際攀登委員會(ICC)負責推動,直至 2007 年,ICC 自 UIAA 獨立,正式成立為國際運動攀登總會(IFSC)。目前 IFSC 主辦的賽事涵蓋世界盃巡迴賽、大陸錦標賽、世界青年錦標賽等重要賽事。

亞洲方面,亞洲攀登委員會(ACC)於 1990 年成立,會員國包括韓國、日本、台灣、中國、新加坡、印尼、伊朗等國,共同推動亞洲攀岩運動的發展。

 

運動攀登比賽項目與規則

※ 先鋒賽
比賽於經認證的人工岩壁進行,岩壁高度至少為 12 公尺、寬度至少為 3 公尺,路線設計長度不得少於 15 公尺。
選手需在 6 分鐘內完成賽道路線,方為「完攀」,可獲得滿分;未完攀者則依「墜落點」計分,亦即選手墜落時雙手最後接觸到的最高岩點。
如有多位選手完攀,則依完成速度進行排名;若皆未完攀,則依得分高低排序。

※ 速度賽
IFSC 認證標準賽道進行,岩壁高度為 15 公尺,外傾角度 5 度,岩點配置為統一標準。
比賽分為資格賽與決賽輪:

  • 資格賽:選手分別攀登 A、B 兩條相同賽道,取兩次中最佳成績,錄取最快前 16 名晉級。
  • 決賽輪:採對戰淘汰制,一對一競速,偷跑或墜落即視為失敗。勝出者晉級,最終由速度最快者奪冠。

※ 抱石賽
比賽岩壁高度介於 4 至 5 公尺,選手身體最低點距護墊不得超過 3 公尺,全程使用護墊保護。
每場設計至少 4 條路線,每條路線配置約 8–12 個岩點,並設有 Zone(中繼點)與 Top(完攀點)計分。

  • 資格賽:設 5 條路線,每條攀登時間為 5 分鐘
  • 複賽:設 4 條路線,每條攀登時間為 5 分鐘
  • 決賽:設 4 條路線,每條攀登時間為 4 分鐘

選手在每條路線中可多次嘗試,最終依據「完攀數」、「Zone 數」、以及「嘗試次數」進行排名。完攀數多、嘗試次數少者排名優先。